欢迎光临湛江市少年儿童图书馆
广州湾挑夫

骆国和

    抗日战争期间,我国沿海地区相继沦陷。当时,广州湾(今湛江市)是法国殖民地,暂时偏安一隅,各地难民大量涌入,一时人口膨胀,经济畸形,商贸繁荣。特别是我国沿海通道被日寇切断后,广州湾成了通商重镇和航行中心,大批物资都由此进出口。据有关资料统计,从1938年至1940年仅三年,每年由广州湾出口的物资达1000万美元,是战前的20倍,进口的物资更大。1942年达最高峰,进口额占国统区21.7%。出口额占国统区38.4%。
    那时,广州湾还没有码头,货物靠驳船起卸,应运而生涌现庞大的搬运装卸阶层,俗称“咕喱佬”,成员除城市贫民外,还有众多的农村逃荒农民。他们靠一根竹竿、两条绳子谋生,生活十分贫苦,遇上没工做的日子,他们只能啃番薯充饥。
    广州湾背靠西南各地,抗战时是贯通大后方的重要渠道。物资到达广州湾,汇集在寸金桥华界一方等候转运,从桥头到海关楼(今市电影公司对面)沿途堆满货物,如同露天的大仓库。过去,广州湾通往广西只有一条陆路,从遂溪、廉江进入广西陆川、郁林,全程约450华里。战时,公路受破坏,无法行车,一切货运靠人力肩挑,在“咕喱”(苦力)队伍中,又产生“挑夫”群体。寸金桥到麻章圩,挤满侯工的桃夫,他们用茅草搭棚歇息煮食,人数达数千人。广州湾进入的货物,多数是洋纱、布匹、药品、化工原料、民用五金等。发运时,先雇挑夫把大件货物拆散打包成每件40至50市斤,到海关楼报验完税,便可上路。
    挑夫每人一般挑80至100市斤,到达目的地郁林,每斤运费2角半钱。共要走六天,第六天抵达郁林,再改用烧炭汽车运往南宁、柳江、贵阳或由火车转送到金城江。每天有几百至千的挑担,浩浩荡荡,向广西方向行进。挑夫在郁林稍事休息,便挑回头货返广州湾出口。挑夫历尽路途艰辛不尽算,还常遇日军飞机袭击和土匪打劫,苦不堪言。
    抗战中,广洲湾一度成为物资迁移以及贸易商品转运的重要基地,广州湾的挑夫,用肩膀把大量的物资挑进大后方,当中除民用外,还有军需品,对支持抗战胜利起了很大作用。1943年2月,日寇占领广州湾,历时5年多的大西南通道中断,特定历史产生的大规模挑夫业也随之结束。

摘自《湛江日报》2006.6.15